中安在線、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在淮河岸邊有一位扎根鄉(xiāng)村教育34年的杏壇硬漢,守基層初心不改,大膽探索鄉(xiāng)村教育發(fā)展規(guī)律,銳意教學改革,用17年時間創(chuàng)造出鄉(xiāng)村優(yōu)質教育的奇跡,將一所行將倒閉、學生數不足200人的偏遠農村學校,打造成今天學生數超1300人、備受農民歡迎的家門口優(yōu)質學校,走出了一條鄉(xiāng)村教育由“窮”到“富”的發(fā)展之路。他就是始終情系鄉(xiāng)村教育、守住鄉(xiāng)村教育“魂魄”的“中國好校長”——霍邱縣王截流鄉(xiāng)陳郢學校黨支部書記、校長余同明。
“追魂”——為鄉(xiāng)村學校找回自信
2024年3月14日,一位來自淮河岸邊的地地道道的鄉(xiāng)村教師、初中校長余同明,端坐在全國高等教育學府華師大禮堂里,為四川等地的領軍教師和校長作教育教學改革的報告,精彩的報告內容贏得了陣陣掌聲和敬佩的目光。
一個鄉(xiāng)村教育工作者憑借什么能走進教育界的知名高等學府,受邀為教育精英們授課并贏得了敬佩的目光?
何止于此,十余年來,這所學校創(chuàng)造出的教育教學成果和經驗,猶如傳奇,廣為傳頌,迎來了浙江、廣東等全國八個省市5000多名教育界同仁先后前來考察學習。
其實,輝煌的背后是一番艱辛的奮斗史。
十幾年前,余同明所在的陳郢學??梢杂?ldquo;三窮”概括。
窮在學校:陳郢學校地處沿淮行蓄洪區(qū),貧困人口眾多,校舍極其簡陋,教室的屋頂蓋著大塊石棉瓦,冬天雪花伴著寒風吹進教室,打在孩子們的臉上;教師沒有辦公室,學校連食堂也沒有;生源流失嚴重,九年級只有27人……
窮在教師:幾十名老師整天垂頭喪氣,沒心思鉆研業(yè)務,課上得沒人聽,有門道的都琢磨著調走,沒關系的都在混日子……
窮在學生:家庭稍有點條件的全部轉走或選擇上其他學校,在校的學生厭學輟學嚴重。招生家訪時,家長們反應冷淡,甚至有人指著余同明的鼻子說:“看看你們教的還剩幾個學生啊……”
學校管理者、教師、家長和學生均對學校失去了信心和信任。當年,這所學??芍^是鄉(xiāng)村教育步履維艱的縮影。
這種思想認知和信心上的缺失遠比物質上的窮可怕得多,“它讓鄉(xiāng)村教育的魂丟了!”面對窘境,余同明痛在心上,他立志要為振興鄉(xiāng)村教育追回丟失的“魂魄”。
于是,他開啟了艱難的窮則思變之路——全面改革,重塑形象。
“土鍋”燒“魚翅”——讓課改走進鄉(xiāng)村學校
然而,千頭萬緒,從何抓起?余同明審時度勢,因地制宜地分析當時教改形勢,決定以課程與教學改革為突破口,推動學校發(fā)展。
提起教改課改,人們思想上往往定位在名校、高?;蜓芯繖C構等教育的廟堂之上;然而,余同明卻偏偏要用他鄉(xiāng)村學校這口“土鍋”來燒這道高檔“魚翅”。
面對教師的畏懼心理,作為校長兼語文教師的余同明帶頭深耕教育理論典籍,反復給老師們灌輸“眼是孬種手是好漢”的觀念,將自己所帶班級定為改革試驗的“尖刀班”,帶著骨干教師們全天泡在課堂里。他們課堂上試驗,課后鉆研課改,與老師們研討、剖析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(jié)。大膽地改革實踐,讓他們看到了課題研究并非高不可攀。
于是,余同明快速將改革在全校推開,要求各學科、年級一線教師全部“聚焦課堂內外”,共同構建了確立“以學習者為中心”的教育教學理念,開始了較為系統的改革。很快,通過探索實踐,他們摸索出一條做好課堂內外“加減法”,以“質”換“量”的教育高質量發(fā)展的教學模式,“1+1”的教學體系由此誕生。
前面的“1”代表課堂,課堂以生為本,教師給學生設計高品質研究性問題,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均等表達的機會,增加學生主動提問或互動時間,并拿出一定時間將講臺讓給學生,減少老師講臺上時間,增加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時間。
后面的“1”則代表課后解破麻雀抓鞏固,大大減少題海戰(zhàn)術的課堂知識簡單重復,增加知識點的廣度拓展和深度解析。如在試卷評研課上,倪世友老師沒有讓學生簡單地對答案、找原因,而是讓學生圍繞五個方面研究錯題:此題涉及哪些知識點?你認為解決此題的突破口在哪里?你認為出題者設置的陷阱在哪里?你認為此題體現了什么重要的數學思想?通過對此題研究,你的收獲是什么?
談及此,現就職于佛山某國企高管的李大利至今感慨道:“我2008年進的陳郢學校,是那里第一批課改受益者,提前預習,自己動手把問題拆解的良好習慣讓我受用終身。”
“減負,就是課堂上要讓學生聽明白,課后讓學生在有效鞏固基礎上完全掌握所學知識要點,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從題海戰(zhàn)術的沉重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,讓我們的教育在高效中實現減負。”對此,余同明深有感慨。
隨著課改工作的持續(xù)深化,陳郢學校的辦學方向和目標,在余同明帶領下歷經了“以生存為本”到“改變生源區(qū)人才結構”、“人人成才”,再到如今的“為國育才和人人幸福”四個階段。學校探索總結出《1+1教學體系建設方案》《課堂教學五連環(huán)》等一系列接地氣的教學改革與課改成果,逐步使學校的師生找回了自信,看到了希望。隨之,全校的升學率逐年提升,師生的臉龐開始蕩漾起笑容。
讓“閏土”昂起頭——助農村孩子陽光成長
現實中,兩種現象引起余同明深思:一是課堂上老師提問,很多同學都低下了頭,或被點名回答時臉變得通紅,聲音像蚊子一樣小。二是許多農村出來的大學畢業(yè)生找工作時因不善言辭、木訥而失去工作機會。兩種現象又讓他聯想到魯迅作品里的“閏土”。“問題的根子出在‘內心自卑’四個字上啊”!
深思后,余同明感到陽光自信、心智健全八個字不僅在現階段孩子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,而且將影響著孩子們未來人格發(fā)展。“教育僅僅是圍繞分數轉嗎?不,我們不光要關注學生眼前的分數,更要對孩子們未來負責!”
于是,“育人先育心”的教育理念在余同明頭腦中萌發(fā)。旋即,他將“育人先育心”納入五育并舉之中。但是,如何將這一教育理念化作具體的教育形式呢?經過調研思考和實踐,一個獨具鄉(xiāng)村教育特色的“小思政課”課程及校園文化應運而生。學校聚焦建黨節(jié)、國慶節(jié),開展“唱支歌兒給黨聽”“我與祖國心連心”歌詠比賽,厚植學生愛黨愛國情懷;圍繞春節(jié)等傳統節(jié)日,開展寫春聯和手抄報比賽,讓學生們深度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;通過詩歌朗誦會、演講比賽和音樂節(jié)等,鍛煉學生語言表達和自信力;通過舉辦在父親節(jié)、母親節(jié)給父母寫“一封信”,促進孩子們走進父母、理解父母和感恩父母;根據同學們對剪紙、泥塑比較熟悉和喜愛的特點,將這一非遺納入課堂;針對留守兒童多的問題,余同明帶著同學們開展周末包餃子和舉辦美食節(jié)等活動,讓孩子們感受“家”的溫暖;為探尋孩子的心靈世界,余同明設計了寫給老師的“悄悄話”信箱,掛在每個班級。
余同明根據教學實踐,帶領團隊編寫出《五育修煉之育心綱要》《學生成長激勵方案》和“理想文化”“榜樣文化”“感恩文化”“自強文化”“自治文化”“挑戰(zhàn)文化”“合作文化”等校本課程。
實施中,最讓余同明難忘的是“悄悄話”信箱和“一封信”。“每一張小紙條都是學生對老師和家長的信任,它們成為我們洞察孩子內心世界的窗口、打開學生心結的鑰匙。”
11歲的朱曉月,三歲喪父,母親遠嫁,是奶奶帶大的。她常常思念母親,變得沉默寡言不想讀書。她在“悄悄話”信箱里吐露了自己的孤寂與苦悶,羨慕其他同學都有媽媽。余同明收到悄悄話后,與她面對面交流,并安排女教師做她知心朋友。久而久之,朱曉月從思念中振作起來,在家里成長為奶奶的小棉襖,在學校成為班主任的小助手,她堅信“我一定能在絕境中重生,長大后做媽媽的依靠。”
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的李曉東,是個惹是生非的“刺頭”。“悄悄話”信箱讓他走進了余同明視野。通過經常聊家常和周末家訪,李曉東在余同明鼓勵與溫暖感召下像換了一個人。他將自己由皮孩子變成優(yōu)秀生的轉變經歷寫成了文章,當堂朗讀給同學們聽。動情處,李曉東讀得淚流滿面,聽的人則眼角濕潤。
“育人先育心”讓這里的孩子們個個變得陽光自信,活潑可愛,他們以自己的茁壯成長時時改變著“閏土”的形象。
“余老師好,我研究生復試成功啦!”這是從陳郢學校畢業(yè)后一路進入重點高中和大學的李同想,在通過哈工大面試后第一時間給恩師余同明報來的喜訊。他在電話里動情地說,“我之所以能成功,完全是當年舉辦的各類活動讓我不再膽怯和害羞,沒有陳郢學校那幾年就沒有今天活潑、陽光、自信和善講的我。”
何止一個李同想,從陳郢學校畢業(yè)的學生許多人成為高中、大學里的學生會骨干,成為各行各業(yè)的精英。2018年,中國大學生模擬法庭比賽,從這里走出去的陳少強代表東南大學參賽,他一路過關斬將,并PK清華北大選手,奪得冠軍。
“我們農村孩子學不起鋼琴、舞蹈、繪畫,但會家務勞動、知道感恩、能互助互愛、自信自愛自強自立,品行端正,這就是我們的素質教育!”余同明自豪道。
眾人劃槳開大船——教師隊伍“百煉成鋼”
在拔“窮根”、重塑陳郢學校過程中,余同明深諳教師隊伍的巨大作用。“沒有教師的全面優(yōu)質,哪來孩子們的全面優(yōu)質教育?”于是,圍繞能力提升,他甘做一顆“火種”并燃起全校星火燎原之勢。
為了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(yè)素養(yǎng)和業(yè)務能力,余同明一邊自己鉆研教育理論書本、收集研究師資隊伍建設資料,一邊堅持崗位大練兵。他根據所學理論,結合本校實際,琢磨出了“一師一徒一友N+1三人研課小組模式”,即讓一名骨干教師帶兩名青年教師進行結對幫扶,并制定幫帶時間、任務、計劃和目標。華東師范大學沈章明教授對此評價道,陳郢學校青年教師享受到了“博士”待遇。
余同明還創(chuàng)建平臺,以“淮楊杯”“新楊杯”和“綠楊杯”為載體,在學校分階段組織三個杯的三大教學賽事,以賽促研,助推不同類型的教師專業(yè)素養(yǎng)和能力全面提升。
內外雙修是余同明快速提升教師隊伍的基本思路。為了讓老師們盡快更新教學理念,理解并走進課改,他組織老師赴廣州、上海等地學習,還把教育理論學習擺在課改實驗工作的首位,定期召開讀書會、課改研討會,對課改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攻關。
多年來,他們的內外雙修修出了“正果”:余同明代表安徽省在長三角教育科研論壇上作交流發(fā)言,先后到廣州、邯鄲等全國各地開展教師培訓講座100多場次;劉良云等二十幾位教師多次在廣州市、湖北省等地上示范課;張明祥等六十多位教師在省市各類大賽中獲獎;王玉齊等十幾位教師被評為市縣級教壇新星,學校探索出一條土洋結合又極富成效的教師成長之路。
守鄉(xiāng)村教育的初心不改,余同明帶領他的團隊,讓陳郢這所在全縣出了名的薄弱學校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:全縣中考中連年取得優(yōu)異成績,被縣重點中學指定為優(yōu)質生源學校,學生們積極向上、品學兼優(yōu),教師個個奮發(fā)有為、用心育人,學校硬件設施也發(fā)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,連標準化塑膠跑道操場都有了,各級獎牌幾十個……陳郢學校這種蛻變,書寫了教育界“輕負擔、高質量”的鄉(xiāng)村教育奇跡,一躍成為周邊地區(qū)家長和學生們向往的精神樂園,贏得社會廣泛贊譽。
如今,上海交通大學、復旦大學、浙江大學、中科大、哈工大等名校均有了陳郢學校的畢業(yè)生,打破了諸多名校沒有王截流鄉(xiāng)學生的記錄,學校內一家?guī)讉€孩子上名牌大學的現象越來越多。
余同明十七年如一日積極探索鄉(xiāng)村教育教學改革、矢志辦好“老百姓家門口優(yōu)質學校”的艱辛拼搏,為他迎來了人生高光時刻:榮獲了第三屆中國好校長、安徽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、六安市模范教師、六安市道德模范等等榮譽,他所帶班級被授予六安市“先進班集體”。他的事跡,相繼被眾多媒體報道,引起全國各地教育同行的高度關注。
豐碩的成果贏得了社會高度認可,一些人也向他拋出了橄欖枝——高薪邀請他去發(fā)達地區(qū)學校當校長或教師。但面對優(yōu)厚待遇,他始終婉拒:“今生,我成為不了‘大先生’,但一定要做鄉(xiāng)親們口中的好先生!”(祁濤 記者 呂文衛(wèi))
信息來源:中安在線